-
IBM转型成“坏消息”主角,裁员天也不会塌
关键字:IBM转型 IBM重组 IBM营收下滑
“坏消息”敲门,主角是IBM。1月25日,硅谷ZS记者Robert X. Cringely表示IBM预计下月实施大规模重组。此次重组中,11.8万名员工将被裁员,幅度达26%。今日,IBM回复称“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早在2014年圣诞节之前,业内就流传着一个代号为“Project Chrome”的项目。据称该项目是IBM史上Z大规模的重组,将影响IBM多个全球服务运营,美国将成为裁员重灾区,其它市场也会受到影响。如今,Project Chrome项目即将实施,直接导火索是IBM发布的第四季财报,这是连续第11个营收下滑的季度。
虽然IBM否认了这一消息,但遭遇IBM这样经历的IT外企不在少数。惠普第四季度收益下降,低于预期,SAP也下调了其Z新的盈利预期。2014年中期,曾有媒体做过统计,截至8月份,IT外企公布的确切裁员人数已经超过7万人。
事实上,IBM裁员事件Z早的动作是在两年前。作为全球重组计划的一部分,IBM宣布了费用为10亿美元的全球裁员计划。
2013年,IBM自2005年以来SC出现盈利低于预期的情况。那次裁员计划包括各个种类的职位,从普通员工到公司高管均被覆盖。甲骨文投资研究分析师劳伦斯·巴尔特基于数据分析预计裁员人数为6000至8000名。一年后,IBM正式启动内部代号为“阿波罗计划”的裁员计划,裁员人数达1.3万人。
IBM员工再一次的波动是在联想对IBM X86 PC服务器业务的收购之际。
当时,IBM深圳工厂X86生产线的1000名工人不满被转移到联想举行了一次长达2周的罢 工,更多的员工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IBM,包括一些在IBM工作超过10年甚至15年的老员工。IBM在中国各个部门(包括3个在华研发机构)制定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计划,甚至个别地区的销售团队集体会被裁员。
有媒体提到IBM前员工表示,这几年其实IBM一直在裁员,只不过中国作为业绩增长Z好的市场,躲过了之前的裁员。但是他没想过的是这样的裁员只是前奏,IBM在印度班加罗尔等地的分支机构随后也同样受到波及。
综上所述,IBM近年的转型与面临困境,裁员传言频出的原因:
1 IBM一直在大刀阔斧地缩减硬件业务,包括将低端机X86服务器业务以2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联想、倒贴15亿美元“甩卖”芯片制造业务。硬件制造早就不赚钱了,服务器市场也增长乏力,故而IBM的行为大家都理解。
2 IBM在云计算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进行研发和并购,2007年至今,IBM已经投入70亿美金收购17家云计算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550万客户交易通过IBM云平台完成,但在云服务领域,IBM已落后于微软、Google、亚马逊。
3 蓝色巨人是科技界少有的“百年老店”,不过40余万员工的大公司必然存在层级和决策缓慢的问题,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国企”的毛病,IBM也在适应从移动互联网对云服务的需求,但如何保持领军地位则要看转型的速度。
IBM营收连续11个季度下降,巴菲特亏损30亿美元
IBM上周公布了2014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IBM在201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41亿美元,同比2013年第四季度下滑12%,净利润为55亿美元,同比下滑11%,营收已连续第11个季度下降。中国作为IBM销售表现Z好的市场,营收也下降1%。营收在金砖四国(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同比下滑21%。财报显示IBM的每项业务几乎都出现了萎缩,IBM公布的2015年公司预期也低于分析师预期。
IBM股价应声下挫至150美元跌幅超3%,IBM此前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后股价也跳水过。近四个月IBM的股价下跌了23%,而这坑惨了“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在IBM一家公司的股票损失就超过30亿美元,看来巴菲特真的不了解科技股。
巴菲特从2011年开始收购IBM股票,并成为IBMDY大股东。巴菲特耗资114亿美元,这在当时也被视为巴菲特投资理念产生转变。因为此前,在投资上颇为谨慎的巴菲特对科技类股敬而远之。目前无法估计巴菲特在IBM损失的原因在于,他收到了股票分红,应该能弥补下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
硅谷ZS记者Robert X. Cringely认为,主机和储存服务市场将逐渐缩小,但IBM却依然愚蠢地推出Z13大型服务器,并卖掉了存储,以为可以带动销售。与此相反,数据存储在大数据时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IBM被视为剥离硬件业务的成功转型者
创始人沃森家族曾经主导了数次转型,打造IBM成为引领IT发展的蓝色巨人形象。时任CEO郭士纳更是促使IBM成为商学院经典转型案例。1992年,IBM经历50年来DY次大裁员,第二年,郭士纳在IBM经历首度亏损时正式上任。
那时候,郭士纳决定放弃IBM赖以生存的大型机业务,转向前景并不明朗的PC业务,同时大规模精简管理架构,重塑了IBM注重客户导向的价值观。郭士纳的继任者彭明盛任职10年,推动IBM从硬件向软件服务业继续转型。
不过,IBM剥离硬件的速度还是有些缓慢。2004年,IBM将高端笔记本品牌ThinkPad出售给联想,11年后,低端硬件服务器X86才又被联想收购。
Gartner预计到2015年,云计算市场规模可达2500亿美元。早在2007年,时任CEO彭明盛和谷歌创始人之一埃里克·施密特创建了一个学术云,开创了云计算的先河。之后,IBM在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进行了收购,2013年更是斥资近20亿美元收购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SoftLayer。
只是IBM的步伐还是落后于亚马逊、微软。市场调研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提供的数据显示,AWS目前占据了全球云计算市场27%的份额,微软以约10%的份额紧随其后。
于是,有了对蓝色巨人的两个拷问:
IBM的巨额投资和亏损也让巴菲特的晚年英名蒙羞,巴菲特此前被人称道的就是他在挑选股票方面出众的眼光,84岁的“股神”巴菲特能否再次靠时间证明自己眼光的正确呢?
根据2015年的IBM战略路线,云计算、分析和智慧地球解决方案将是主要关注领域。这个曾经的蓝色巨人,能否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脚步?
蓝色巨人的黄昏时刻?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转型无疑不可避免。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说的,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Z大影响就是“零距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变成了平台经济 ,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原来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现在到了用户手里,交互变得很重要。
这就意味着对IT外企来说,转型的阻力和阵痛不可避免。他们曾引以为豪的管理文化可能恰恰就成为其转型Z大、Z难克服的阻力。而且,随着“棱镜门”等信息安全事件频发,“数据主权”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涉及信息安全的重要领域,要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对于他们来说,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就意味着要受到一定的政策限制,转型步伐将会迈得缓慢。如果未能跟上移动互联网脚步,那么就可能迎来他们的黄昏时刻。
IBM在云服务市场落后于对手,能否再次转型成功?
IBM历史上有过成功的转型,当年的首席执行官 Louis Gerstner(郭士纳)也被誉为管理大师,服务、软件和金融业务支撑IBM的辉煌很多年,但科技界变化过于快速,IBM现在反而被认为是反应迟缓的“老公司”了。
随着公司客户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云服务,而不采购服务器,导致IBM的硬件市场需求和营收下滑,对服务人员的需求也降低。2014年2月26日,IBM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计划裁员人数达1.3万人,以节省10亿美元的开支,不过再次大幅裁员证明去年的裁员没有起到IBM预期的效果。 首席执行官Virginia Rometty表示,IBM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努力精简人员,以提升速度和灵活性。
从2009年开始,IBM的整个架构已经按照云计算进行调整,不过受到了移动互联网去PC化的影响,效果不显著。Virginia Rometty于2012年开始执掌IBM这艘大船,目前兼任IBM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上任以来,Virginia Rometty一直尝试改造IBM,她也萧规曹随欲实现前任首席执行官Sam Palmisano的5年期盈利目标,不过在连续10个季度营利下滑后,已经正式放弃这一目标。
Virginia Rometty一直在努力,试图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移动重构IBM的组织架构,不过她能否扭转IBM的不利局面尚看不到效果,已经有投资人质疑其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