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1-SK-220160601-SK-1深圳坐稳GJ宝座,展现了不可小觑的实力。在2014年之前,香港曾连续12年占据着这个榜单的GJ位置。还是同一个榜单,去年深圳排名SC超越香港成为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DY名时各方哗然的反应。

当时,力挺派认为深圳反超香港凭的是实力,值得认可。而谨慎派则表达了疑惑:深圳的竞争力真的已经强到超过一河之隔的香港吗?甚至有人怀疑,这份排行榜不够客观。而今年的榜单出炉后,留意到,对深圳排名的争议似乎没有去年来得那么猛烈了。

成就感:深圳何以蝉联榜单GJ?

根据社科院报告,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整合自身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与文化资源参与区域资源分配竞争及国际资源分配竞争的能力。这些指标对衡量一个城市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是比较全面的参考。过去这一年,深圳如何稳住了GJ位置?有哪些优势值得继续发扬?

(一)留住人才

在2015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人口流向的研究成为关键词。人口流向导致城市发展的分化。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介绍,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差异的一个主要风向标。

据2014年中国社科院数据,深圳市外来人口流入量全国排第三,总流入量为755.59万。还有非官方消息称,2015年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高达2100万。为什么这么多人往深圳跑?这与政府的政策不无关系。

深圳市政府近年来推出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自2011年始,深圳推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创业和住房等补贴。据深圳市人社局统计,2015年深圳共向近4万名新引进人才发放1.33亿元租房补贴。Z新的公开数据也显示,深圳引进海归人才增幅连续3年超40%,2015年增幅超60%。其中,办理入户深圳手续的留学人员大幅增加,突破5000人。为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深圳市政府还针对毕业生推出了租房补贴政策。

此外,各类人才奖项的奖金补贴也层出不穷。例如,深圳为高层次专业人才设立的Z高奖项“鹏城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者可获50万元奖励。

每次去深圳都有强烈的感受: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大量年轻人才,而人才的驻留又创造了自由的创业氛围,反过来为深圳注入活力。

(二)创新导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深圳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勇立潮头的。空口无凭,先上一组数据——

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同比增长40.84%,平均一天就有4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4.05%,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这样的专利成绩单,足见深圳的创新能力。

成绩单背后,是高科技公司的强有力支撑。2015年,华为以3898件已公布PCT申请连续第二年居世界首位,中兴通讯则以2155件PCT申请位列第三。而两家公司2015年分别创造了3900亿元与1008亿元的营收,这其中又有不少资金投入到新一轮技术研发中。此外,腾讯、光启科学、华大基因等行业巨头总部都在深圳,深圳的新申请专利一大部分来自这些具有J强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

企业的给力数据则成长于深圳培育的创新土壤。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深圳继续加码,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

(三)结构转型

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

还是以数据说话——

深圳市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各自占据GDP的半壁江山,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于2005年之后逐年上涨。Z新的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41.2:58.8,服务业占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增长,J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战略引擎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对深圳的经济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据深圳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

先进制造业也取得优异成绩,成为第二产业增长的引擎。2015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165.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6.1%,比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突破六成。

从人才引进政策、把握创新导向到经济结构转型,深圳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瞩目的城市不是没有原因的。

危机感:深圳如何维持竞争力?

不过,同样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不同机构作出的研究结论也有些差异。2015年底,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的2015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显示,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上海继续保持DY,深圳则超越北京跃居第三,依然排在香港后面。当然,榜单的发布机构还是为香港敲响警钟:香港如果不努力创新,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综合竞争力将会被深圳超越。

话虽如此,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一点,就会发现香港的竞争力地位并不会轻易被撼动。Z近,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中国香港、瑞士、美国位列前三,中国内地排名第25位。而这个年报也被认为是Z权威的各地区竞争力排名之一。

并不想对榜单的权威性、客观性做更多的对比,重点在于研究者对香港的那一句警言同样适用于深圳。而深圳并不缺乏这种危机感。从发展的轨迹来看,深圳与香港确有相似之处。

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拉奇恩·萨利曾在《塑造未来城市的六大趋势》一文中提到,资源可持续性、技术变革、工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等将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议题。对标这些要素,如果不努力创新,适时进行战略性调整,深圳的综合竞争力有朝一日也会被其他城市超越。

因此,深圳在保持发展势头的同时,也需不忘危言。